目前抽动症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研究认为与遗传因素、神经生理和神经化学、感染免疫、心理因素、环境因素有关。很多情况下是多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
河南省医药科学研究院附属医院儿科主任兰墨赭医生解说比如基底节病变或边缘系统皮质多巴胺系统紊乱引起的神经递质异常等,也与5-HT、去甲肾上腺素、GABA等异常相关。单卵双生的儿童抽动症患病率明显高于其它儿童,5号染色体着丝粒结构异常等均提示遗传相关。
1.抽动的动作特征:抽动(tic)一词是从法语Tique演变而来,以运动功能正常的背景下发生的肌肉不自主、无目的、重复和快速的收缩动作为特征,可以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且非持久存在。解释:动作的出现无明确缘由、不受自己控制、在一段时间内动作模式相似度高、多数动作快如闪电且短促。
2.抽动动作的分类:抽动可分为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运动抽动是指颜面部、颈肩、躯干及四肢肌肉不自主、突发、快速的收缩运动,表现为眨眼、噘嘴、皱鼻、摇头、耸肩、甩手、举臂、踢腿、收腹动作等。
发声抽动是累及呼吸肌、咽肌、喉肌、口腔肌和鼻肌的抽动,这些部位的肌肉收缩通过鼻、口腔和咽喉的气流产生发声,表现为发出吸鼻声、清嗓声、尖叫声、犬吠声、秽语等。解释:在一个患者身上可以只出现运动性或发声性抽动单一类型症状,也可表现为两种不同类型的症状。
3.发病年龄:抽动症以5~10岁为多见,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病情通常在10~12岁严重。解释:抽动症更早可以发生在2岁,晚至21岁。一般10-12岁是症状发生的高峰,多数可在14-16岁缓解。
4.抽动部位的演变:抽动症状通常从面部开始,逐渐发展到头、颈、肩部肌肉,而后波及躯干及上、下肢。解释:症状发生从颜面部开始,发展到躯干、四肢是疾病发展的自然过程,一般并不意味着病情的加重。在病情逐渐缓解的过程中,躯干、四肢症状逐渐消退后,颜面部症状可能会再次出现。
5.抽动频率与强度变化:抽动的频率和强度在病程中呈现波动性特征,新的抽动症状可以代替旧的抽动症状,或在原有抽动症状的基础上又出现新的抽动症状,可以因某些诱因而使抽动症状加重或减轻,也可以暂时或长期自然缓解。
解释: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抽动症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常表现出一定的波动性,只要解除加重症状的因素后可获缓解,只要对学习、生活及社交活动没有造成太大影响,就不必过于紧张。如果症状出现阶段性加重,需要及时进行治疗。
河南省医药科学研究院附属医院致力于儿科发育行疾病的治疗,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建设西路69号。挂号预约请联系我们:0371-55689970